《坐井观天》之我见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別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这是小学课本《坐井观天》里的故事。课本后还附有思考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小时候的我忘记了是怎样续写这个故事,那么,长大后的我来续写这篇文章:

于是,青蛙跳出了井。眼前的世界让它惊呆了:广阔的草地,茂盛绵延的森林,蚂蚱、蟋蟀、蝴蝶……天是那么蓝,那么大,根本就看不到尽头,井里的那片天空再也找不着了!

青蛙沉默了。

小鸟说:“这下,你相信我了吧,天空大得很哪!”

青蛙没有说话,它看着天,发呆:原来天是这样的!我原来是这么的渺小。

于是,青蛙开始了井外的生活。但很快,它发现井外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难,蚊虫虽然很多,但到处飞,到处跳,它根本就找不到吃的。最后,饿扁肚子的青蛙决定还是回到自己的井里。

它跳回井里开始井里的生活,依旧如前的衣食无忧,但是它却不再同之前那样开心了。它知道外面还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虽然现在井上方的那片天空还是那么蓝,那么干净与美丽。

吃饱喝足后的青蛙又跳出了井,想要去看更大的天,而每当感到饿了的时候,它又跳回井。于此反复,跳回去,跳出来,再跳回去……它终于厌倦了这种日子:它想一直在井里生活,又控制不住跳出去看世界的欲望,它想一直在井外生活,又找不到食物和快乐。

最后,青蛙自杀了!

小鸟听说后反悔地说:“都怪自己。如果不让青蛙知道还有外面的世界,那么它一辈子快乐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看不到外边的世界,又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续写完了。很抱歉,这个结局很悲剧,如果这故事让小学生看到了,他们会是怎么样的心情。但是,这的确是我想到最合理的情节。

看到一个网友说他害怕质疑,害怕思考,他怕思维被打乱不再有颗坚定纯结的心。他的话让我想到了这个《坐井观天》的故事,促使我写成了这篇文章。他多像坐井观天的青蛙,内心告诉他还有另一个思想,还有另一种见解,如果你继续思考下去,就能发现另一片天,或许这片天会推翻你之前的世界。那么,你还要继续下去吗?

我这样回复他:有人说过,知道的越多,你会越害怕……

是的,小王子知道了地球上竟然有那么多的玫瑰,自己星球的玫瑰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他很难过。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知道了文明和羞耻,就要被上帝赶出乐园。是否当初少一份好奇会更好些?

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是世界上幸福感最强烈的地方是某个过着原始生活的村庄,那里物质匮乏,每个村民却友爱善良,幸福美满。这一点都不奇怪,文明和金钱从来不是幸福的砝码,有时候,知道多了,反而是一种负担,你却不能选择卸下。试想,如果这个村有人出了一趟远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酒有肉,有美女帅哥,有电脑和豪车,有太多太多从未见过的东西,他却得不到,就算让他得到了他会幸福吗?先前的世界一下被砸出一个窟窿,他的欲望被无限放大,再多东西都填不满他幸福的量杯。

许多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来到大城市,就像看到了外面世界的青蛙,是再也不想回去了,甚至比青蛙更甚,就是饿死也不会回去。他们自己都说不清呆在城市究竟有什么好处:节衣缩食,落魄的工作生活。他们如果回到家乡,却可以安居乐业,尽管日子平淡,但远好过城市里像狗一样的生活。但是你要问他:为什么不回去呢,偏要在那里吃苦。他们会一脸严肃和无奈地说:出来了就回不去了。

为什么就回不去了呢?不过是不甘心罢了。

《楚门的世界》里“上帝”劝告楚门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为什么不乖乖地呆在里面呢?楚门当然不甘心生活在骗局当中供人玩乐消遣,毅然走向外面的世界。

许多观众为楚门的决定而感动,认为他是勇敢的。而我认为他仅是对外面好奇罢了。如果楚门知道了尽管我身在局里,但依旧选择回去快乐地生活,那么我认为他才是勇敢的。有话句说:真正的勇士是知道了现实的残忍和伪善,却依旧接受生活。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勇气去继续表演生活。

鱼尚未有人的智慧,如果鱼有,那么它注定是一生痛苦的鱼。它知道了原来自己一直被人圈养在鱼缸里,鱼缸里的世界和外界的世界比小的可怜,它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同类只不过被人类用来观赏和填饱肚子,可是尽管它什么都知道,他却无力改变什么。

如果我说人也像这鱼,这青蛙一样,会怎样?想像一下:一个比人类更高级的生物,把玩着人类,就像人类嘲笑蚂蚁的二唯世界一样,会是怎样?

还好,我不是这种觉醒者。如果某天,我发现了这样,我希望那时的我不要害怕,不要痛苦,要像原来一样的生活。无法改变就快乐地接受吧。或许猫的确是潜伏于地球的喵星人,它发现无法改变被人饲养的命运,就心甘情愿的和人类作朋友。

鲁迅是当时社会的觉醒着,当他发现即使以笔为枪也无法让愚昧的人惊觉时无疑是痛苦的。我猜想他会不会偶尔也觉得其实做个用馒头去沾人血的愚昧人是幸福的,至少他心存希望,不会痛苦。既然开悟了便再也忘不了了,就好像学会了骑自行车,你终生记得。我佩服这样的勇士!

狐狸对小王子说你驯养了玫瑰,那玫瑰对你来说就是独一无二的了。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我花费了时间在这个世界,我驯养了这个世界,即使外面还有更大的天地,但这个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独一无二的了。

楚门逃离了镜头下的世界,会不会还有好多层的世界守在他前面?

左岸记:

“井”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半封闭地方,就像父母们为孩子创造的保护伞。如果人一开始就只生活在舒服区里,他的社会适应力就会渐渐退化,当他遭遇严酷的现实时,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就像青蛙捉不到虫子。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有两层寓义:一是无知者无畏,有知者无趣;二是无知者何畏,善知者何惧。知得少是不明不白,其实无所谓快乐幸福,唯有善知,最后才能“随心之所欲”。

想起杨过,他可是非常清楚外面世界的险峻,何以不一开始就与小龙女居住于古墓,硬要断其臂膀,苦于情花,相思别离,而创盖世神功,游刃江湖,而后回归终南;小龙女,一开始就生活于古墓,冰清玉洁,与世无忧,何故惹人间情孽,破其处子,扰其真情,却依然痴心一片,至死不渝。只因此活死人已非彼之活死人矣。

成君忆在《孙悟空是个好员工》里有一段话,说得在理:

我和一位作家朋友谈起孙悟空学艺的那一段公案,朋友甚是为孙悟空叫屈。他说:“人嘛,难免有一点虚荣心。孙悟空就那么显摆了一下,菩提祖师也是太较真了,非要把他逐出师门。再者说了,既然菩提祖师料定孙悟空会惹事生非,为什么不让他继续接受教育,反而要把这个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呢?”

我笑了笑说:“你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吧?他现在状况如何?”朋友摇了摇头,感叹说:“就跟那孙悟空似的,聪明归聪明,可就是调皮得很,很难管教。”我问他:“难道你就准备把他关在家里,等管教好了再让他出门吗?”朋友一愣,说:“那怎么行呢?他需要接触这个社会,然后才能学会适应社会,进而才能与社会积极互动。”我说:“你说得没错。孙悟空也是这样。”

南宋时期,宋孝宗常常感叹手下缺少能办事的臣子。右文殿修撰张南轩对他说:“你应该去寻找能懂事的臣子,而不仅仅是能办事的臣子。”什么叫懂事呢?就是懂得人情世故。一个关在象牙塔中的狂人,纵使有天大的学问,也不可能懂事。

菩提祖师与孙悟空相处那么久,自然熟知他的性情。孙悟空虽然天资聪颖,如果不懂事,自然只会胡闹。然而,要学会懂事却颇不简单,不经历一番磨难,是无法知道个中滋味的。

评论

© 左岸读书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