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探紫禁城

文/稻田

故宫是皇朝的遗迹,历史的影像,自然是不宜在喧闹的环境中观品的,因为喧闹就像思维的铁栅栏,会阻止你“进入”。

因此,这“故宫”显然是不能从天安门进入的,因为那是游客们进宫的常规路线,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天安门 ,一路浩浩荡荡,熙熙攘攘,待在午门前验了票“入宫”,故宫早已成为嘈杂的集市,看热闹和猎奇可,“穿越”和品味却困难。

怎么办?其实答案已经明了,那就是赶早和抄近路。进故宫还真有近路,能够直接在午门前等候。信息是女儿与故宫的工作人员在微博上联系得知的,看来“朝中有人”确实好办事,也印证了那句老话,“没有不透风的宫墙”。

我们选了东华门那条路。为了掌控时间,前一晚特地去探路,这样,进宫前便有了“探宫”的环节和经历,不想,竟又有意外之获。

东华门是故宫的一扇侧门,据说崇祯皇帝就是从此万念俱灭地出宫,上景山自尽的。门左侧,沿城墙有一条Z型的窄路,可以通向故宫的正门午门。或许是晚饭时点,又加上天气寒冷,路上少有行人。转过弯来,便站在了午门前。夜幕下,故宫的大门紧闭着,宫殿的檐顶黑森森地翘起,给人一种神秘和压迫感。沉寂之时,忽然从身后传来一道嘹亮又欢快的歌声: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 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循声望去,歌声是从一位男子身上挂着的收音机里发出的。他神情振奋地大步走着,身旁还跟着一条欢快的灰白大狗,旋律和场面与沉静、威严的紫禁城虽不协调,却透着趣味和生机——毕竟,紫禁城已是现代的故宫,今人已是现实的主人,皇宫禁域已经是休闲观光的地方了。

探清了赶早进宫的路线,放心地原路返回,心无负担,便留意起周边的环境来。这条皇城根下的窄路已与边上的护城河一道,被辟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园。这是一条带状的公园,只简单地设有几处石质的坐凳,沿河几盏路灯透过丝状的枝条,发出温暗的光。神奇的是,河对岸的不远处便是天安门和长安街,隔着河对岸黑黝的树冠,长安街的灯光如火一样,照亮了天空,那是一个车水马龙的热闹地界,而这里却是幽静的一隅,长安街的灯火和喧闹似乎也以河为界了。

幽暗的灯光在冰冻的河面拖出长短不一的光迹,一弯晕月高悬在城头、枝梢。忽地有种置身江南烟笼水乡的幽静和闲适。正沉浸着,一道悠长婉转的歌声穿过夜幕,沁入心脾,那是一种很有韵味的京剧唱腔,似在传达思念,又似抒发悲怀。走近了,才知歌者是一位中年女子,她面对着冰封的筒子河,旁若无人地唱着,陶醉在自我的世界中。正所谓“夜静一首曲,独吟无相亲,以歌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被眼前的场景感动,不禁闭目,抬首。京戏,古城,明月,只一瞬,便似时空倒转,满足了我访古的情怀。

一曲终,我回味无穷地离去,却在不远处的草坪旁,再次驻足。一台搁在草坪上的收音机里,传来京味浓厚的段子,像是侯宝林的一个老相声段子。边上三四人正围拢着,一边闲话,一边看着自家肥壮的狗儿相互嬉闹。不胜欢喜。

再向前一小段,便又回到了红漆的东华门前。门两侧的城墙清灰着脸,肃立着,似乎将时光凝固。但我知道,时光有如长河,带着不同的话语,不同的情怀,从过去流淌至现在,亦连接着往昔与今朝。

明天“进宫”,又会收获什么呢?期待。

左岸记:看风景古城,看的是自己的文化底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是也。那些流传千古的绝响,那些不朽的诗文篇章,承载着人类环境社会变迁沧海桑田,跨越千年。

作者:稻田主张用接地气的语言和形式,与大家分享“真事、真情、真感悟”。作品:《此为异客总多情》《执手束河》《魂念北屋》《故乡拾碎》《南去的列车——鹰厦铁路首行纪》《何处是乡愁》等。

评论
热度(2)

© 左岸读书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