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修行?

文/下午百合

升从城市的另一端赶来,只为了给我下一碗面。夜半披衣起来喝水,见她收拾过的厨房井然有序。这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女人。“一个女人最大的本事或许就是会做饭”,那意味着她会喂饱自己,还能给予别人。

“其实我本来也就是个想跟老公孩子好好过日子的女人”,可是自从投身到公益行,她再也停不下来了。“需要有更多人被唤醒!”她给我看某合一学院灵性导师上课的视频,那些大厅里扭动着的身影,欢腾之下仿佛隐藏着痛苦。“这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滋养下的人吗?”升激愤到。我说“就像鱼儿在黑暗的水中见到一片光亮,就会逐光而去,他们需要光。哪怕只是暂时的,哪怕那后面是一张网”。

如果你在城市生活得久了,会发现这里也充满了深海般的暗薮之地,在高楼大厦的后面,万家灯火的阴影里。那些失去了灵魂的人在游荡,在手机,电脑,文字,一切的意识界里游荡。他们在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中间迷失了.因为科技可以创造工具不能创造灵魂,可以建造房屋不能建造家。他们在投资信息,房价,升学率这些信息面前迷失了,把这些人类意识的附加物当作了实有的。他们为了一些莫须有的东西而牵动着情绪,甚至改变着跟最亲密的人的关系。

余秋雨先生在进入晚年后写下了最新的著作《泥步修行》。这是我看过的他“最没有文采”的一本书。不,是先生舍弃了文采,他是有话要说,不得不说。“老人唠叨,已无他求;话重话轻,皆是心声。”一个人先天的优势或许是他后天最大的障碍,因为要放下聪明,才华这些东西就像放下一笔巨大的财富一样难。但是余秋雨先生,他在写了那么多才气横溢的作品后,到晚年洗尽铅华,回归文字和心灵本身。实属难得。

秋雨先生在书中一再提到的一个词,是“正觉”,何谓正觉。那是我们能够从一切的意识中抽离,站在现象的流转之外产生的那一个“觉知”。何谓“泥步修行”?因为修行就像在烂泥中走路,它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

当别人在做加法的时候,修行者在做减法。在别人在索取的时候,修行者在付出。在别人在妄动的时候,修行者在不动。

我想起夏天在山上的静修营。大殿里坐满了人,其中五分之四是女子。“为什么来修行的都是女人?”师傅说“这就是末法时期”,我想起那些战争的年月,女人们不光要做饭,还得要背着孩子下地,男人们去打仗了。

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男人们去哪里了呢?如果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可能唯一想做的就是挣钱,挣更多的钱。甚至为了让自己的家人过的更好一点,不择手段地挣钱。而那些已经有钱了的男人们呢?他们或许在酒宴上呼朋唤友,吃吃喝喝,或许在KTV,或许在有限的领域演示着自己的才华,博得名声。或许,他们并不如意,在满足了财色名利睡之后陷入更大的空虚。

也有一些人。他们选择了在洪流中安住于砥柱之上,静观,内省,自觉。

“经过终极思考,还要回到日常生活”秋雨先生在书的最后这样说。我再一次为越活越清明的先生鼓掌。

“修行是枯燥的,它甚至比日常生活还枯燥”。但是在破除一切疑惑之相后,生命原初的光明才会显现。

我想起在藏地见到的老人。他们贫穷,或许也并不健康,但是他们的表情是喜悦祥和的。那里的女人脸上仍有少女的娇羞,她们料理家务,陪伴孩子,但是最重要的事仍是修行。那里的男人,不管多么忙,每天也会念珠不离手,在做事的时候念佛,在空闲的时候念佛。

汉地已入秋。山上的修行者们一定又开始了日复一日修行的日子,升的公益行已经遍地开花,“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秋雨先生在灯下篆书。那些原本暗薮之地一盏一盏亮起了灯。我仿佛看见,一股清奇之气已经升腾而起。

为何不修行?

后记:日常,可以如此修行:

挤地铁的时候,往后让一点,让旁边人先上。——这是布施。
公司朋友聚会,不要喝醉,以免给周围人带来麻烦。——这是持戒。
遇到别人有怒火时,纵然他不对,礼让一下。——这是忍辱。
平日常常提醒自己不可懈怠。——这是精进。
时时留意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处。——这是禅定。
思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是智慧。

评论

© 左岸读书 | Powered by LOFTER